我是阿伟,今年34岁。
在半年前,我还是阿里的一名员工,担任数据专家,职级是P7。
在他人的眼中,我这个年纪拿到百万年薪在同龄人中算是混得还可以(笑)。然而,在今年年中公司突然而来的“毕业潮”中,我被光荣裁员了。
刚拿到大礼包时我还喜滋滋地想:本来就呆够了,外面有的是工作机会,这个大礼包来得真及时。
一开始找工作信心满满,想想自己作为阿里P7的身份,工作肯定是容易找的,可以去其他大厂带数据小组,也可以去大型传统企业做数据总监,如果有人介绍的话还能去新能源行业做数据技术负责人,
一个月,两个月…
直到国庆节已经四个多月过去…
我面试了三十多次,公司标准也从大厂一降再降到中小厂,竟然没有拿到一份合适的offer。
我不禁开始怀疑自己,到底是我太菜还是现在这个市场要求太高?
被现实摩擦几个月后,我终于明白,过去大家眼中阿里P7的光彩只是公司带来的光环,和身处其中的个体没什么关系。当环境变迁,时代更迭之时,离开平台后的打工人拼的是自己的能力,管你过去是P7还是P8,潮水退去之后,谁在裸泳一眼便知,而我可能就是裸泳的那一个。
国庆期间,我和我老婆都笼罩在没找到工作的阴影中,没有回老家,也没有出门旅行。
我在书房呆了三天,突然想给空白投一篇稿,这几年一直关注空白的动态,她作为跟我同样的出身背景,却走出来一条跟我完全相反的方向。成功的案例大家看多了,我作为反例,把过去几年的故事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,也算是给互联网行业的一联挽歌。
天胡开局
2010年,我正值大三,那时候机械专业的我,开始迷上了计算机编程,会用C++和Java写一些有意思的脚本。
身边的同学纷纷去大型制造业实习的时候,我选择当时大家都觉得就业形势尚且渺茫的互联网,我第一份实习是去百度做后端开发工程师,那时候身边的同事很多都跟我一样,并非计算机科班出身,都是自学编程。
那时候计算机人才紧缺,我实习期结束前三天,我的mentor就来找我谈话,要不要本科毕业了就留在百度,他会给我直接发return 校招offer。
能感觉得出mentor很认可我实习期间的工作能力以及当时计算机人才真的很紧缺。
但是那时候我的学校(末流985)给了保研名额,本身都是高中老师的爸妈要求我必须把研究生读完再出来就业。
研究生分配的老师虽然是机械专业,但做的项目与计算机关联性挺大,符合我的兴趣方向,思考再三,我放弃了到手的阿里、搜狐、新浪、百度的offer,选择读研。(不得不说那时候只要你学校不错,又会写代码,大厂offer是完全不用愁的)
从现在来看,当时真不如早些进入职场,至少能趁着互联网的红利多拿股票,多赚三年钱,当然这是后话,现在也后悔不来。
2014年研究生毕业时市场还不错,加上导师鼓励我们提前去实习,因此我手里也攥了好几个互联网企业的offer,内心澎湃激昂,薪资比被签到传统企业的同学高出两三倍,当我们在宿舍里讨论谁校招工资最高时,大家都齐刷刷看向我。
最后我选择了一个在北京的互联网企业(现在也上市了)。由于当时大数据热潮刚起来,我就选择了这个赛道,成为一名数据工程师。
几年的工作之后,我在公司内成长为一名小组Leader,技术算是还可以,也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。校招生的身份叠加历史不错的绩效,我被授予了不少期权,加上互联网本就不错的现金收入,可以说那个时期是我的高光时刻。
按理来说,我如果继续在原公司待下去,应该会有不错的未来,即便在当下的寒冬也至少能保住一个饭碗。然而从未遭受过社会毒打的我做出了一系列错误的决策,最终导致了现在的窘境。
南下苏杭
2019年发生了几件对我影响很大的事情。首先是谈了3年的女友因为各种原因分手了,这对我打击很大,产生了离开伤心地的想法;其次,北京并不友好的落户政策,让我觉得这里并不是自己未来长久发展的地方;最后,一个猎头适时推给我阿里杭州的offer。我想该换个环境了…
那时的阿里给我感觉依然是如日中天,在国内几乎统治了电商的半壁江山。加上面试时,几位面试官专业的能力和对未来所做工作的描绘,让我觉得阿里才是值得自己追随和奋斗的理想地。(笑
记得技术终面时,阿里为我报销来回机票和住宿,邀请我去杭州面试。
在面试结束后,我打车去了西湖,看着夕阳下波粼的湖水,郁闷许久的心情终于得到了放松。
最终面试过程很顺利,由于工作年限问题,职级定在P7,作为补偿,HR为我申请到了还算不错的总包薪资,额外提供了一笔搬家费。在拿到offer后,主管专门给我打了电话,电话中他说以我的能力2-3年内升P8完全没问题,欢迎我加入他的团队。
电话中主管的诚恳,丰厚的薪资和搬家费,再加上杭州友好的落户政策,让我毅然决然离开北京,离开奋斗了五年的老东家,南下苏杭。
拥抱变化
阿里有句老话,叫做“拥抱变化”,相信每位阿里同学都很熟悉。然而换到我身上,这句话应该改为“紧贴变化”。
刚入职2周,团队还没完全熟悉,招我进来的主管因为组织架构变化,换到了另一条业务线,于是我这个刚入职的新人,立马就遇到了新领导。
记得主管离开时,专门和我吃了饭,结束时他拍着我的肩膀,有些惋惜地对我说:“真的对不住,带你进来却没有机会合作。不过这在阿里内部很正常,你是有能力的,要相信是金子就会发光”。
这段话让我当时很感动,也暗自下定决心要努力。但现在想想,既然他这么看好我,为什么后来从未想过招我去他团队呢?
呵,这都是套路。
阿里主管落位时都会带一波“左右护法”,我的新领导也不例外。我这种没背景,没团队的人自然就被挤到一边,做一些边边角角的需求。
工作内容不靠谱,绩效自然不好。但那时的我至少心中还充满希望,觉得自己通过努力工作是可以融入团队的。所以干着最苦的活,拿着不好的绩效,扛着老板的PUA,我还是努力和老板搞好关系。
然而刚刚和老板关系亲近了一些,半年后老板又换了,我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时,有一种吃了苍蝇般的恶心——合着我“舔”了半年,就是给他人做嫁衣?
就这样,一而再,再而三,我对阿里的“拥抱变化”不抱希望了。加上业务缺少突破,晋升P8的机会逐渐减少,我彻底断了升P8的念想,选择了躺平。
所幸我的技术能力还不错,做事认真不出什么篓子,所以常年绩效在3.5左右徘徊。后来认识了现在的太太,投入到恋爱和家庭组建上,再加上看透了阿里这个体系,所以工作上的热情也不如刚刚入职时。尽管团队不断变化,唯一不变的是我这个被挤在业务边角中的P7。
突遇裁员
2020年的疫情来得很突然,但更突然的是社会对互联网的态度。互联网从过去白衣骑士突然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。与之对应的是整个业务的收缩。
开始时,我还没什么担心。一方面,我在的业务是阿里天猫主赛道,觉得不管怎么动荡也不会影响到主业;另一方面,虽然阿里的增长已经陷入停滞,但疫情下社会对互联网电商的依赖更强,所以应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。
后来的事实证明我还是太天真了,随着监管政策的趋紧以及整体经济不振,互联网巨头们也开始内卷。主业的营收增长一年不如一年,给了集团很大的压力。而20年底,对互联网的出手整治,特别是对阿里的处罚,给集团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。
随后看清形式的同事开始行动起来,我身边有几位关系不错的同事已经开始在新兴行业里寻找工作机会,其中一个跳槽到外企的朋友还给我推荐工作。
然而那个时候我刚刚买房,正在筹备婚礼。一方面是事情太多忙不过来;另一方面,我还想等一下入职时授予的股票成熟。虽然那时阿里的股价已经开始走低了,但那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。对于刚刚买房的我来说,还是十分重要的。
现在想来,那是我上岸的最后一次机会了。
很快时间来到了22年初,这次裁员对于阿里来说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。我所在的业务线有裁员指标,一个P9,二个P8一起被干掉。而我自然也在淘汰范围之内,索性阿里给的离职大礼包有N+3,从这点来说公司已经很仁义了。
即便是裁员,阿里的HR也不忘记最后PUA:“这次公司不是裁员,而是优化。你要反思自己过去的贡献,认识到自己的不足,这样才能持续发展。当然,你职级是P7,到市场上还是非常抢手的,你要以人才输出的高度来看这次优化,为社会做贡献。”
实话说,我真的被震惊了,就是裁员都不能正常裁么?还非要在这种时刻PUA一下?我真的不知道是不是只有异常的人才能做阿里“政委”?
当我拖着东西离开园区大门时,恍惚间似乎看到3年前入职的自己。当年的我多么充满希望,今天的我就有多么的落寞。可以说是:时光如逝,物是人非了。
求职无果
任何一个人被裁员心里都不可能毫无波澜,而对于我这个身背房贷,刚刚组建家庭的人来说,压力就更大了。
我不敢稍有停息,立刻投入到找工作的努力中去。
开始的时候,我对自己还是蛮有信心的。一方面,我的学历和背景都不错,技术栈也很全面,过去还有些管理经验;另一方面,我才30出头,还远没有到40+的年纪,在就业市场应该还算是有竞争力的。
然而当我真的进入就业市场,立刻就感受到了环境的寒冷。
首先,市场上能够提供就业岗位的公司真的很少。传统互联网大厂虽然还有招聘需求,但对候选人的要求变得非常高。比如招聘数据开发,还需要候选人有数据架构能力,数据治理能力,数字化管理能力,感觉是出P7的钱招P8。我在阿里虽然对这方面有一些了解,但毕竟没有亲身做过,所以面了两家都倒在二面上。
这个时候,我才发现,自己过去3年虽然是在阿里,但无论是技术还是架构方面都在原地踏步,没有丝毫的进步。很多时候,自己其实是在做ETL,开发报表这样螺丝钉一样的工作,每天看似很忙碌,但做的事情价值有限,自己的成长也非常受限。
所谓的阿里P7干的活也不比外包高级多少,真不知道是自己的损失还是阿里的损失。
互联网企业受阻,我开始转头看向传统企业。然而这时,我发现传统企业的招聘也是寥寥无几。之前跳槽券商的兄弟告诉我,目前他们公司已经全面冻结HC准备过冬了。市面上为数不多的岗位薪资几乎比我在阿里要低1/3,然而即便我去面试,也没有收获一个offer。
在当下市场,反而外企的招聘需求相对还好。但我找了一圈,发现外企招聘主要都专注在数据治理和数字化管理、商业分析、市场洞察等领域的岗位,具体数据开发相关的岗位都很少。
其实我也能理解,毕竟现在有不少to B服务的技术公司,这部分技术能力外企都可以外包出去,没有必要养一个年薪百万的技术人员。
在这种现状下,我已经到了病急乱投医的地步了。只要有一些和数据挂上边的岗位我也开始投递,比如数据分析,商业分析等岗位。但结果可想而知,很多简历都石沉大海,甚至连面试机会都没有。
有一天在脉脉看到下面这张图,像是我被监控的面试记录,不禁想认识这位分享者,一起交流下。
(来自脉脉)
在过去四个月,我的信心不断被市场打击,甚至一度都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了。我开始把自己关在家里,不出门也不想和别人去交流。这里我真的要感谢我的太太,还好有她陪着我,安慰我,才让我能度过这段无比黑暗的时光。
寒冬已至
每年教师节的时候,我都会打电话问候研究生导师。今年我电话过去时,导师破天荒的第一次问我能不能帮助师弟师妹们推荐工作。导师说今年毕业的学生就业形势很差,目前很多人连一个offer都没有拿到。
电话这边的我不知道该说什么,因为我不想让导师知道我失业了。毕竟我曾经是他颇为满意的弟子。我唯唯诺诺的接了老师的话,很快微信中遍推来了学弟学妹的简历。
看着这些比我当年还要优秀的简历,我也只能苦笑以对。毕竟现在的我连去处都没有,又拿什么去帮助这些人呢?
我不停地通过猎头和过去的关系寻找工作机会,虽然看上去有些徒劳,但我也不敢放弃。因为我总感觉明年的就业环境也许比今年的还要差,在大雪封山前,即便再无助我也不能停下脚步,毕竟这时多走一步,就会多一分生存下去的希望。
最近一段时间,我已经在看杭州以外的机会了,上海、深圳、北京甚至成都,毕竟我身上背着沉重的房贷,再不找到工作,连还贷款都会有问题。所以,只要有一个工作机会,即便我需要背井离乡,与太太异地,也只能接受了。
在最后,我还是希望给大家一些心得感悟吧,避免大家重蹈我的覆辙:
1.要认清楚公司/平台的光环,不要盲目自信。阿里P7曾几何时是就业市场的“硬通货”,很多人觉得能拿到P7就证明了自己的实力。然而事实上绝非如此。很多时候阿里P7牛是因为那个时候阿里牛,而并不是员工本身有多牛。当阿里光环褪去的时候,P7也就失去了光彩。就我所知,这次裁员后,找不到工作的P7、P8甚至P9也很多。
2.不能停下学习和成长。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,在行业中工作时,多多少少还能不断接触新技术和新方向。然而一旦脱离行业,如果自己不能保持持续的学习,那么很快便会被行业所淘汰。所以无论何时,学习永远不能停下来。
3.做生不如做熟。我在想,如果当时没有离开北京,没有离开老东家,这次寒冬我是不是会过得容易一些。过去机会比较多,大家都疯狂跳槽,然而在现在的情况下,在老东家里“猫冬”也许才是更好的选择。所以除非是很好的机会,建议大家跳槽时要特别审慎。
最后,希望看过我这篇文章的同学能过顺利的度过这个寒冬,也希望借贵宝地推荐下我自己,如果有公司招聘数据开发的高级岗位,希望能够联系我。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“空白女侠”(ID:kongbainvxia),作者:阿伟。
发表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